美国留学、英国留学、加拿大留学、澳洲留学、香港留学专家

【香港留学】蜗居4平米房间 来港读研你ready咗没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挚拓教育 作者:挚拓留学 人浏览
         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修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和考研大军一样,出国党自然也不在少数。各种各样的留学目的地中,除去地球另一端的美、英、加等国家和地区,距离近、花费少的香港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留学大军。毋庸置疑,每个即将求学香港的孩子内心都会设想一下未来的生活。在美丽的大学校园中,中港学生济济一堂,融为一体;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业;在完成学业之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留港开创新的人生。然而,当真正开始学业之后,这些美好可以是愿景,却很难成为现实。

【香港留学】蜗居4平米房间 来港读研你ready咗没
香港惬意的校园

        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张
        来到港校修读授课式研究生的大陆学生,大部分的专业修读时间为一年,修读时间较短。当然,各大学给学生的修读时间会延长到三年,不过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在一年内毕业。在这一年中,学生要依照培养方案,修满规定课程,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才能在一年以后拿到硕士学位。平均每个专业需要至少修读十几二十几门课程不等,学业负荷量较大。无形的压力催促你抓紧时间学习,抓紧时间充实自己。所以,大部分的港漂生课余时间都会到图书馆,或翻阅资料完成课业,或阅读书籍扩展视野。与理想中的轻松氛围截然不同,可以说,到那里留学是真正的学习。
 
        生活压力大,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生存
        除去繁忙的学习,香港高消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有时也会叫港漂生疲于应付,应接不暇。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他们也要承担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学会生存的本能。
 
        赵雨薇,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专业。这位“90后”女生,是一名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赵雨薇在港就读的是授课式研究生课程,此类研究生校方是不提供校内住宿的。于是,他们只得在校园附近租房子住。香港由于面积狭小人口众多,所以住宿价格很高,港漂生为尽量节约房租,就要合租居住在几平米的小房间中。赵雨薇和同学合租的房子仅4平米。房间内摆了两个上下铺的床,就基本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了。而且当一拨学生毕业搬到别处,或回到家乡之后,下一年来港上学的学生会继续租住这样的房子,因为每月6000港币能租到的房子也只有这样,而且6000港币也是他们可承担房租的极限价位。可以说,这几平米的房间连宿舍都称不上。他们无法在此学习。充其量,这里只能算作是求学于这繁华都市的一个栖身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扎堆图书馆的原因。
 
        除去高额的房租和紧张的住宿环境,香港高水平的消费让一些普通家庭的学生也感到吃力。在他们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尽早毕业。即使修读时间可延长至三年,但是在港因学业多停留一天,就会多花费一天,所以,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去投入,去奋进。于是,我们看到,当生活要教会你努力的时候,没有人会选择拒绝,因为你没有拒绝的权力。
【香港留学】蜗居4平米房间 来港读研你ready咗没
港漂生的蜗居 图片来源深圳晚报 温庆强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动摇留港想法
        当现实与幻想无法重叠,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会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当失望成为在港生活的主要情感之后,放弃留港,毕业回家的想法便第一时间窜了出来。
 
        香港政府规定,来港求学的学生可在毕业之后获得一年工作签证。所以,大部分港漂生都希望可以在毕业后的一年在港找到稳定工作,继而留在香港。但是许多和赵雨薇一样的港漂生,都选择在港留学一年之后回到大陆。
 
        香港的留学生活并没有让港漂生们感受到这个国际大都市带来的任何温暖,反而是无限的疲惫、繁忙和高消费等消极印象。这些磨灭了当初南下寻梦的激情。那里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正如无数北漂一样,港漂生不仅要在香港学习,还要学会生存。相比物质生存,或许精神生存对于他们来讲更为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负面言论让港漂生的生活遭遇了许多尴尬与无奈。“蝗虫”、“双非孕妇”、“奶粉”等热点事件使中港之间的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作为“躺枪”的港漂生在感受到一些尖锐话语之后,不仅找不到当初寻梦的激情,连仅存的一些人情冷暖都随着这些负面事件烟消云散。
 
        追梦东方之珠,许多学生奋不顾身,因为梦想如维港上空的星星一样璀璨耀眼,强烈地吸引着各位学子。但是,在这之前,笔者还是提醒这些有香港梦的学生,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请做好准备。因为,很多事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
?
        了解更多关于【出国留学】或【香港留学】的信息,欢迎访问挚拓留学官方网站(//www.ztopedu.com/)或致电 400-623-8882获得更加详细的解答。 留学在线评估请直接点击

上一篇: 香港副学士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下一篇:港校学费上涨及学会适应不同文化的冲击